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国动办专栏>工作动态
认识国防动员的基本内涵
发布时间:2024-05-28 09:29

国防动员,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连接精干常备军与强大后备力量的纽带和桥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基础建设,是遏止战争、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事实证明,国防动员建设越扎实,军事斗争准备越充分,和平就越持久,战争离我们就越远,经济建设就越能够得以稳定持久地发展。因此,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确保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措施。

动员一词,就其字面含义而言,可作如下解释:“动员”即发动、控制、支配与运用;“动员”即人力、物力以及一切能量代表之单元,所以动员的含义,就是为达成某种目的,将一切能量单元,有计划地组织运用,使其发挥最大能力。由此引申,我们可以对国防动员进行如下界定。即:国防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正常状态转入非常状态,统一调度各种资源满足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需要的一系列活动。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国防动员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国防是国家大局所系,是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国防行为,是国家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而行使主权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统称,既包括国防力量的建设,也包括国防决策和国防手段的运用。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称为国防手段,主要包括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手段。其中,战争是国防行为的最高形式和手段,服务于战争和其他危机需要的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措施,是国家防卫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为与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履行国家职能的各级政府是国防动员活动的行为主体。另外,由于国防动员涉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需要解决的矛盾很多,如国家与地方之间、国家与集体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行业或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等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往往需要调整。要做到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利益,没有国家的强力干预,没有统一的国家意志,就不能使全体公民步调一致地行动。

其二,国防动员的对象是国防潜力资源。国防动员的对象是动员实践活动的客体,即是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人们的主观努力把动员意图和过程施加于其上的客观事物。国防动员的目的在于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的要求,是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实力的过程,是国家对国防资源在非常状态时的利用。在国防资源诸要素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均以物质的形态存在于综合国力之中,甚至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在人力、物力、财力三种国防动员基本对象中,人力资源的动员具有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动员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动员主体意义上,国家的意志即人民的意志,而且各级政府动员机构的职责都要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去实现;在动员的客体意义上,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具有客观性,是一种典型的物质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和物两种基本战争因素中,人的因素对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国防动员对象的重点是人而不是物。只有把国防意志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行动,才能真正使国家的政治精神与物质财富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战争服务。

其三,国防动员的实质是国防潜力的组织和转化。一个国家的国防能力一部分来自军力,即现实武装力量所具有的国防能力。另一部分来自民力,即民间人力资源中蕴藏着的国防潜力。但与前者不同的是,民间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国防潜力,只有经过转化开发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作为经过转化才可对战争发挥作用的国防潜力,相对于非常时期,平时通常是“静态”和“散在”的物质形态,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或各行各业之中。动员就是把这些“静态”和“散在”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服务于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的动态和集中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不断调控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国家动员的调控功能,才能使各种潜力资源改变存在结构,由“潜力”形态转化为“实力”形态,并与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活动融为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力”来源于“潜力”,“实力”是“潜力”动员后的体现,动员是“潜力”向“实力”转化的基本措施。国防动员的实质,就是调度和转化国防潜力为应付战争或其他危机实力的活动。

国防是国家大局所系,根本利益所在。国防动员的使命任务是发展和积蓄国防潜力,形成将这种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机制随着战争的历史演进,国防动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不仅在军事领域,而且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外交等领域,动员的人员不仅包括军人,而且包括工、农、商、学等人员。动员的不仅是人力,而且还有物力、财力、运力等,武器装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可能成为动员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