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返乡追逐“农业梦”
——全国劳模王经君的科技兴农路
见习记者 余 果
“在北京聆听澳门太阳城集团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我时时刻刻被震撼,在感觉自己平凡普通的同时,更感受到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近日,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全国劳动模范王经君说。
今年36岁的王经君是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发酵攻关组组长,主要从事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先后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
乡土情怀,追逐梦想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在我的记忆中,劳动光荣的印记是通过父辈的艰辛劳作以及一点一滴的灌输,最后慢慢溶于我的血液中。”王经君说。
人们常说“鲤鱼跃龙门”,考上一所好大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王经君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种深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情怀。正是这份牵挂,形成并且支撑了王经君的人生信仰和追求。
“每当看到农民朋友辛勤劳作,却为温饱苦闷,我的心就被深深刺痛着。”王经君说,与发达国家的人少地多不同,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规模化土地轮休,恢复土地生产力是不现实的。而减少化肥的用量更是不可取的,这会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甚至会影响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想要在这种矛盾的纠结中脱困,那就必须另辟蹊径,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由于科技条件限制,大多农民朋友别无选择,不得不年复一年地加大化肥用量,试图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但事与愿违,过量地使用化肥,不仅实现不了单产的持续提高,反而带来了土壤的严重板结和次生盐渍化现象!”王经君说,甚至于原本存在于土壤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比如铅、镉等重金属在土壤持续酸化的作用下,也变为活性离子状态,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
巨大的难题摆在王经君眼前。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012年7月,对于王经君和他的家庭来说,是一段十分难熬的日子。作为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好不容易离开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如今却决定再次返回“大家希望他逃离的家乡”。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坚决反对。
在一片责难白眼中,王经君作出了自己到现在也无悔的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回到贫困落后的农村。落后的农业现状,艰难的农民生活,让王经君时刻有种寝食难安的感受。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造福农业、造福农村、造福农民,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王经君进入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研发公关上,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不气馁,不灰心,不断变换思路,改进生物发酵工艺。为了破解一道道难题,他和研发组的同事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在奋斗中享受着每一次、每一个细小技术突破带来的乐趣。2014年,经过几年的探索,他们终于突破了生物肥料的技术瓶颈,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产品——活菌包膜白龙珠。该技术使得微生物活菌可以与任何颗粒肥料共存,成品储存期超过两年(国家标准是6个月),可以与任何化学肥料同时混用,也可以机械播施。
为了使广大农民朋友尽早大面积使用活菌包膜白龙珠,王经君经常带着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作示范,组织农民朋友搞观摩,三伏天在蔬菜大棚一呆就是几个小时。通过长期的录像资料、数据收集、生产检测跟踪,广大农民朋友在实例中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增加,不少地方的农村能人也开始自发组团来公司要求技术培训。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2018年,四川雅安发生了重大冰雹灾害。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减轻灾情,王经君带领同事在当地奋战了20多天,通过大量使用微生物肥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当年该地区大部分用户的水果非但没有绝收,反而实现了增产增收。
不忘初心,重新出发
近些年,从山海关外的东北,到西南边陲的云南,从祖国南疆,再到中原腹地,从山东沿海,再到西北大漠,王经君带着团队,先后深入20余省400多个县组织举办技术培训千余场次,受众超过10万人次。
通过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土壤改良效果日益突显,农产品品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王经君和广大农民成了好朋友、好伙伴。
当前,有分析报告指出“第三次农业革命正在展开,这次革命将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支撑”。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王经君更加坚定自己以科技兴农,让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的信念。
经历风雨,踏过坎坷,才知道奋斗的不易,才明白劳动的艰辛。
“使命如天,责任如山。我将以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为起点,担当历史重任,带领研发团队,继续加大微生物农用产品的开发力度,吸收和借鉴全球最新科技成果,争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农业的土壤修复、品质提升、效益增加新路子,改变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让澳门太阳城集团:的农民朋友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中收益,做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王经君说。